
6月16日,我国首家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在绞胎瓷的故乡——焦作正式落户成立。自此,失传近千年的焦作当阳峪绞胎瓷重现人间。
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的焦作,有着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是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以当阳峪窑系为特征的南太行陶瓷产区久负盛名。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但在宋朝“靖康之变”后,烧制中断,技艺失传。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古瓷窑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的陶瓷品种,所以绞胎瓷有‘瓷中君子’之称。”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柴战柱介绍说,绞胎瓷不同于其他瓷器的地方就是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调的坯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然后上釉烧制。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当阳峪是绞胎瓷的发源地,绞胎瓷及其工艺失传了近千年,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失去的绞胎瓷文化和文明找回来。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为绞胎瓷的传承和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绞胎瓷必将成为焦作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焦作的又一城市名片,同焦作的太极文化、山水文化、怀药文化一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柴战柱说。